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衛生教育—從EQ談親子情緒教育
父母要成為情緒智能的好老師必需本身能夠掌握基本的能力。譬如孩子首先要學習的是分辨不同的感受,身為父母如果無法分辨自己的悲傷,就不可能教導孩子認識他們的悲傷。
同理心是父母們非常需要的技巧,到底孩子身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?例如孩子跌倒後大哭不已,你能體會他的感受嗎?是膝蓋傷口的疼痛?在大家面前丟臉的羞愧?覺得自己無用的生氣?還是擔心父母責罵的害怕?這麼多的可能性,你能判斷嗎?一方面要根據你對孩子的了解認識,一方面你也得花些時間精神陪伴他才能知道。現代的父母給孩子的時間相對地減少,很多時候父母恐怕只是:「別哭了!勇敢一點!」或是「不哭就帶你去麥當勞」…。其實這時候,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陪伴、你的擁抱、你的衛生紙,同情地對他說:「很痛喔!」,等到平靜下來時給他一些鼓勵…。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驗各種情緒,有空間、時間接納他的情緒,嚐試自我調整以及自我激勵,這是情緒教育的基本要求。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扮演的角色有點像一面鏡子,孩子可以從父母的言行反應中認識到自我。如果父母忽略、放任、輕視孩子的情緒,孩子面對的就只是一片模模糊糊的鏡子,假如父母可以注意到孩子的需求,適度給予回應,逐步引導建立自主的能力,孩子便能漸漸發展出對自我的認識,建立起情緒管理的模式,進而運用在他的人際關係當中。